白杨树花怎么吃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年春天,学校熬一大锅杨树花(序)为主的汤水,每个孩子一碗,说是预防疾病,是预防“流感”还是“腹泻”记不清了。当时农村药品缺乏,卫生条件差,春天预防流感或腹泻痢疾都有可能。效果怎么样,也记不清了,但是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无疑是先进的。

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

杨树花预防疾病,那么杨树花有什么功效呢?看看《中华本草》中的内容:

一、杨树花《中华本草》

【性味】苦;性寒

【归经】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湿止痢。主细菌性痢疾;肠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热熨。

看来是为了预防肠炎、痢疾的

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

应该是雌花序,我没有拍到雄花序。提醒明年仔细观察。

有人问杨树品种繁多,是那一种?《中华本草》中是这样写的:“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毛白杨、加拿大杨或同属数种植物的雄花序。”也就是说各种杨树的雄花都是可以的。

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

地上的是杨树絮

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

杨树子(絮)

杨树是雌雄异株(也有雌雄同株的),雄花略早,雌花略迟,树下掉的“毛毛虫”是雄花,也就是药用的花。大家知道春天杨树飘白色絮状的绒毛的是雌花,雄花不飘。我上面图片应该是雌花,没有拍到雄花,今年是不可能了,提醒大家明年仔细观察雌、雄花的不同。

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

二、白杨树皮:

这里的“白杨树皮”药材基源是指“山杨”。《中华本草》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清热利湿;驱虫。主风痹;脚气;扑损瘀血;痢疾;肺热咳嗽;口疮;牙痛;小便淋沥;蛔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浸洗,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久风脚气肿,四肢缓弱不随,毒气游易在皮肤中,痰癖等。酒渍服之。

2.《本草拾遗》: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捋浸损处。

3.《日华子本草》:治扑损瘀血,并须酒服,煎膏可续筋骨。

4.《纲目》: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

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

杨树林

三、白杨枝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枝。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行气消积;解毒敛疮。主腹痛;腹胀;症块;口吻疮。

【用法用量】内服:浸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研末调敷。

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

白杨枝《本草纲目》中原文

【主治】消腹痛,治吻疮(时珍)。

【附方】旧二,新一。

口吻烂疮︰白杨嫩枝,铁上烧灰,和脂敷之。(《外台秘要》)。

腹满癖坚如石,积年不损者︰《必效方》︰用白杨木东南枝(去粗皮,辟风细锉)五升。

熬黄,以酒五升淋讫,用绢袋盛滓,还纳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服。(《外台秘要》)。

面色不白︰白杨皮十八两,桃花一两,白瓜子仁三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五十日,面及手足皆白。(《圣济总录》)

哈哈,这是一个美容处方,有效吗?我不知道,我只负责挖掘出来,实践交给大家了。请认准“白杨树(山杨)”不要用错奥。

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

这就是所谓的“钻天杨?”树枝全部向上。

最后提醒大家一下,我对杨树的分类不是很清楚,杨树花不管那一种都可以,这个好办。白杨皮、白杨枝都是用山杨。山杨具体是那一种?下面用《中国植物志》中的图片说明一下。

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中药科普之--杨树花、白杨皮

不知道大家是否可以分清?

作者声明:中医药的单验方虽然有很好的临床的疗效,但是也需要“辨证施治”,需要“望闻问切”(需要见面)。如需要使用中药,请咨询中医医师,谨遵医嘱。本文章不构成用药建议。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95524.html

(0)
上一篇 2023-07-27 15:53
下一篇 2023-07-27 15: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