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和初中时经历过的记忆!
①没有风扇。那个时候没有通电,通电之后又还没有电风扇(有也买不起),炎热的天气时只能摇大葵扇降温,每家每户都一样的,每个人也一样的。那时耐热能力特别强。
②物质较缺。那个时候外国封锁,国内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与今天来对比物质比较缺乏。你想随便买件新衣服、新鞋,或者天天买肉和买酒吃喝难。那时发布票,穿衣也不容易。
③集体观强。那个时候集体劳动,现在的村小组那时叫生产队,现在的村民那时候叫社员,一起参加集体劳动,大家一起挣工分。半年或年底结算工钱,生产队时不时分猪肉、白糖、食油等。
④心态平衡。那个时候平均分配,钱按家庭挣工分多少来给,物质按人头来分配,很富裕的人家没有,比较穷的(病痛多的家庭)与生产队借钱物过日子。那个时候的人心态比较平衡。
⑤利弊皆有。利:村民心态平衡,集体观念较强,先集体后个人。村民有病,家家去探望。虽然不富裕,但生活成本低。弊:有吃大锅饭思想,个个不思进取,干多干少基本一个样。
⑥客观平价。以理性思维分析,新中国于1949年成立之后,国家一穷二白,以集体劳动方式做了很多大事(工业和农业),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存在一些矛盾,但不能随便去否定历史。
那时候的夏天的夜晚,特别是晴朗的夜晚,头顶满天繁星,一家子,不,是整幢房子里的男女老少,统统都来到房子前面的晒谷坪上(又叫禾坪),纳凉聊天,话着家长里短,人间沧桑。小孩子数着天上的星星,对着那拖长尾巴的流星,发出一声声惊呼,又是一颗提着灯笼的走的星星呀。
那时候,根本还没有电灯,更没有什么风扇,只有长辈手上的纸扇或葵扇(其实这些扇还是少得可怜巴巴的,没有几把),扇起一丝丝凉意,那就算得上是人间一种莫大的享受。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村子里才通上电,后来渐渐的才有了风扇和电视(九十年代后期)。
那时候,好像天气不怎么热,更不像现在的太阳可以烤熟鸡蛋那样的热。夜晚只要到房子外边就会觉得凉快,如果特别闷热的夜晚,年轻人会到房子前边的小河里去抓螃蟹(那时候螃蟹大多了,随便抓就能抓到几十,上百只螃蟹),顺便泡泡河水凉快凉快。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是大幸福啦,只要热一点,不是风扇就是空调,还一直吹到天亮呢。
如果跟他们讲,我们年轻的时候夏天是怎么样度过的,那时连拥有一把葵扇(或者是纸扇),都算是非常得意了。他们马上就会用打量外星人的眼光瞪着咱们,好像是跟他们说什么天方夜谭似的。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88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