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城门要往里开

城门指城楼下的通道,是“城”的标志,是城门与城楼的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

作为古城的一道坚固的屏障,它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所以说城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们肯定会发现,每当双方作战时,攻破城门必定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然而此时就会有很多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怎么古代的城门都是往里开的呢?这城门往里开不就让对方更容易破门而入吗?为何不把城门设计为往外开呢?

如果把城门设计成往外开的话,这样攻城的人就需要拉门而入,那不就给攻城的人增加了难度,从而保护了自己吗?我们能想到的问题,以古人的智慧能想不到吗?至于城门为什么非要往里开,在古代那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

今天有书君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为什么古代的城门都要往里开。

一、城门往里开,是为了延长城门的寿命

现存的古代城门,小的不说,就说大的,北有北京的天安门,永定门。南有南京中华门,通济门。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历经了数代的城门好像都 是往里面开的。为什么古代城门要往里开图1

而这些城门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它们几乎都是由木门组成的。而且在木门的上面,还有许多排列整齐的铜钉,这看上去好威严大气。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都知道木头和铜器,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就很容易产生腐蚀和生锈的情况。

如果说城门往外开,那么这木头门就直接暴露在风吹日晒加雨淋的一年四季之中。下点雨,木门就会淋湿受潮,而且门钉也会受潮,就这样长此以往,你说这门还能结实吗?还不是慢慢地就被腐蚀掉了。

而城门往里开,就被建筑遮挡住了,也不会经历风吹日晒加雨淋了,所以就避免了这种受潮加腐蚀的伤害。这样就延长了城门的使用寿命,也使城门不那么容易就被攻破了。

二、城门往里开,守城方能在敌军攻城时,以最快的时间关门

我们知道在敌军来攻城的时候,守城方第一时间就是要马上把城门给关上,这样才能保证城内百姓的安全。

如果说敌军来攻城的话,我们的城门是朝外开的,这样士兵还得跑出城门洞去把城门给拉回来。要知道战场可都是争分夺秒的,在守城者跑出去的那几秒,都可以说是减少了守城方的防御时间。

万一敌人就在守城方冲出城门洞的那几秒内攻了进来呢,这样不就增加了防守的难度了吗?

还有如果城门往外开的话,那不就说明守城的士兵得出城,才能将城门关上。这无疑是给敌方当了活靶子。

因为或许在城门还没有及时关好的时候,关门的士兵就会被敌军射过来的剑给击中,或者敌军已经跑过来直接跟出来关门的士兵打了起来,这样关门的士兵还没有关上门,就已经全军覆没了。这样岂不是对守城者更不利了吗?

而城门朝里的话,守城士兵可以第一时间就把门关上。而且他们可以站在城门里面去推门,这样就可以避免暴露在敌军的视线里,当然也就不会遭到袭击了。

所以说城门还是要向里开,这样守城士兵可以在第一时间,迅速地把门向外推,阻挡敌军的进攻。而且城门往里推也有保护守城士兵安全的作用。

三、城门朝里开,可以起到更好的防御作用

城门朝里开,并不是说只有守城方能在敌军攻城时,以最快的时间关门这个功效。其实它最大的功效就是起到更好在防御作用。

为什么古代城门要往里开图2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的城门都是木门。对于木门来说,无论是关闭还是开启,“枢”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吕氏春秋·尽数》中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很显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门轴是门上的关键部分。什么是枢呢?

所谓的枢其实就是门的转轴或承轴臼,门朝里开,这个枢就在城墙里面。如果门朝外开,这个枢呢也就放在了外面。

如果说放在外面的话,那还用防御吗?敌军根本也不需要大费周折地去撞城门了。他们只需要轻轻抬起“枢”,这门也就轻而易举的打开了,攻城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古代的城门是必须要往里开的。

四、城门往里开,也是中国的文明礼仪

其实不用说古代的城门,就是早在80年代时期,可以说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朝里开的,就是现在在农村大门也都是往里开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我国是礼仪之邦。在我们国家,在非征战时刻,城门朝内打开,这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这是我们国家的门面礼仪担当。就像我们做请的动作,是不是胳膊都是向里的,这就代表了欢迎和尊敬。

而如果大门向外开的话,是不是就有点提防的意思了。

就像我们现在的防盗门,都是门朝外开的,当然是防的意思了。而且要是客人来你家做客,敲完门,你在开门的时候,客人还要因为开门往后退,这很显然就不符合中国的礼仪之道了。但是现在的门都是这样设计的,主要也是为了不占室内的空间吧。

所以说,在古代城门都是往里开的,这也是代表着礼仪的。

由此而见,古代的城门往里开是为了延长城门的寿命,防御,当然还有礼仪之道。若是友,就友好地打开大门欢迎。若是敌,那大门必是紧紧地关闭的。

一道门,不仅具有日常的作用,而且还带着古人的礼仪的思维,真是让我们又学习了。

只是现在的外开门,虽然显得有点冷冰冰。但是人与人之间带着真诚去交往,相信也会让这冰冷融化的,所以门不是问题。关键是在于每个人都有一颗真诚待人的心。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向内开向外开都很容易撞开,到真的进抵城门下了,主要的防御不在城门的机关了,因为城门有很多利于攻方的破坏方法。
所以古代城池一般分真正用于国家军事战略的大城(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大国也只有几个到十几个这样的大城)和用于治安和管理的小城(几十个上百个)。大军对垒主要是在大城和关隘决战,小城是没法对抗这种战略进攻的。
而大城的城门,外部通常有严密的防护,分大小城门,小城门主要是防范小股部队进入,因此周围有密集的攻击点从护城河外到城门乃至进入城内的通道,都是多点攻击狭小的区域,类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大城门则是有较大的城楼等供攻击进城下的军队,城门大利于重武器进入,但是往往城门外设置翁城,使得打破翁城城门进入翁城的敌军被翁城周围的攻击点攻击。而城门内设置对入城阻滞行动的建筑构造,使得即便少数军队涌入,仍然会受到多点打击。
因此古代除非有绝对优势攻破一处防御,单单靠重兵偷袭打破一个城门意义不大,因为即便偷袭突破一个城门,如果不能干掉周围设施的守军,那么城上和城内的打击简直对城门附近和行进的攻方来说就是噩梦。在攻守方装备和战斗力同等下,历来都有攻城军队是守城军队多少倍才能拿下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83938.html

(0)
上一篇 2023-06-22 09:00
下一篇 2023-06-22 09: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