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木堡之战,始终有许多谜团萦绕在我的心头,这里就挑几个主要的,希望能跟大家一起找到答案!
一、为何在正统年间,明朝对于瓦剌的威胁始终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经过洪武时期的多次打击,原来的北元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永乐时期又采取谁强打谁、又打又拉的战略来确保这三部中的任何一部都不能积累到足以威胁明朝的实力。
到了正统年间,情况却发生了改变。明朝先是挫败鞑靼阿台的进犯,然后又数次出塞征讨兀良哈。这证明明朝并没有放松对北边威胁的警惕。但为何在瓦剌也先步步蚕食鞑靼进而统一草原的整个过程中,明朝都当了一回看客?并且在边镇大臣和将领多次上书明英宗希望朝廷能重视瓦剌的威胁后,明朝还是毫无反应。难道是有人在刻意的误导,还是明朝始终都不认为瓦剌会成为威胁,这令人相当的疑惑不解?
二、明英宗为何要急着出征?
在收到边镇关于也先进犯的报告后,明英宗在王振的篡夺下很快就决定御驾亲征。但此时明朝对于也先到底是要来夺取天下还是劫掠一番都一无所知。如果也先只是想要劫掠,那么边军能守住城池就行了;如果真是来夺取天下的,那就需要集中全力备战。就在这种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明英宗和王振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出征的准备工作。如此急忙,到底是为了什么?
三、也先发起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这一点,战歌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因为此战中也先只是带了五万骑兵,用这样的兵力攻灭大明无异于痴人说梦。由此看来,也先只不过是想攻破某个边镇,然后劫掠一番就该走了!但让也先没有想到的是,明英宗竟然亲率二十万大军前来。更让也先难以想到的是,他竟然全歼了这二十万明军。有了这意料之外的收获后,也先才决定去大明的京师碰碰运气。
四、以参战明军的实力,怎么会败的如此之惨?
战歌根本不相信是因为取水造成明军的混乱才最终导致惨败这一说法。因为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取水不可能让二十万军队一起去。那么即使要取水,也只可能是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而其他人肯定要结阵而行。纵使瓦剌骑兵再英勇,要想击破二十万枪炮具备的明军阵营,怎么说也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明军到底是怎么崩溃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就不得而知了!
五、既然决定亲征,又为什么会在没有遇到敌人的情况下匆忙撤退?
在史书的记载中,是因为王振得到了从阳和之战中侥幸逃生的亲信的报告,然后王振害怕了,于是就下令撤退。
这就莫名其妙了,阳和之战前,明军已经连败数阵。难道王振是在追求实事求是,非要到战场上走一遭,亲眼看看敌人的虚实,才能决定是否作战?这根本就说不通,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六、为何会有那么多文臣武将随行?
历史上不是没有皇帝亲征的例子,但基本上都是带几名亲信大臣随军参赞军务。因为这是战争,不需要皇帝去处理什么政务。而英宗御驾亲征最让人疑惑不解的就在这里。在大军出征只有两天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却硬是挑选了大量的文臣武将随军,这到底是想干什么?
七、为什么非要停在土木堡?
对于这一点,战歌同样也不相信史书中的说法。因为王振身在京师,所以他在老家的财产大多是房屋、田地等不动产。那么说王振要在土木堡等待他的家产安全转移这一说法就不成立了!那么明朝大军为何非要停留在土木堡?
八、朱勇的五万骑兵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作为明军征讨兀良哈的主帅,面对同样悍勇的游牧骑兵,朱勇数次出击都大获全胜。但是在对阵瓦剌骑兵时,朱勇却全军覆没了!这到底是为何?难道瓦剌骑兵的战斗力真有那么强大?
九、高级将领全部阵亡
从古至今,你何曾见过在哪场战争中,高级将领全部阵亡,作为统帅的皇帝被俘,而惨败的军队甚至有些伤兵能逃出来?要知道皇帝、高级将领、大臣们都拥有重重护卫,大军战败,他们的逃生几率是最大的。但为什么有些伤兵都能逃出来,而拥有马匹和护卫的他们却都留在了土木堡
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在进军途中,行军路线进行多次变更,更是把兵营建在高地无水源之地,导致兵士饥渴难耐,瓦刺军队故意让开水源,导致明朝士兵抢夺水源,一片混乱,瓦刺军队趁机袭击,明朝军队打败,皇帝被俘,许多三朝老臣被杀,明廷一片混乱。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地点在现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从明英宗进军的路线来看:北京→居庸关→怀来→土木→宣府→天镇→阳和→大同→宣府→土木,不难看出,其实是宦官杨振领皇帝是绕了一圈,又绕回土木【下方有地图1】,同时对照现在现代版的地图,土木堡之变的阳和位于天镇和阳和之间,位于现在的阳高县附近【下方地图2】,所以说,土木堡之变的阳和就位于大同市的阳高县境内。
阳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根据我的查询得知,"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所以没错 ,阳和卫便是土木堡之变的阳和。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失败,导致明朝五十年的精锐部队全部失去,也导致了明朝名臣于谦后来被两位皇帝之争被杀的悲剧。
好了,我的解答完了,希望我的解答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6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