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胆真的有毒吗,临沂鱼胆有毒吗

误区一:生吞蛇胆、鱼胆能治病。传统中医典籍中确实记载了各种鱼胆的功效,比如清热、解毒、明目,实际上鱼胆中含有一种叫鲤醇硫酸酯盐的毒素,鱼胆不管生吃、熟吃还是泡酒,都会导致中毒。

误区二:只有河豚鱼鱼胆有剧毒,其它鱼没事。解答是经过研究,鲤科鱼类的鱼胆都有毒性,比如我们经常食用的草鱼、青鱼、鳙鱼、鲤鱼,还有武昌鱼,不论生熟鱼胆均有毒,而且进食越多,毒性越大。

南方人常有食用鱼胆的,也常有中毒的病例,严重可致死亡。

中毒症状是,吞服鱼胆后,半小时到6小时后出现中毒症状,最早症状是腹痛、呕吐、腹泻。两三天后出现肝区疼痛,肝肿大,以后出现黄疸、贫血,逐渐出现肝功能和肾功能障碍,脑水肿、心肌损伤等严重症状,最终导致死亡。有的患者虽然救活了,但因神经受损,会导致瘫痪、大小便失禁。

发生鱼胆中毒后,要立即救治。鱼胆会在胃里滞留时间长,可对病人进行催吐,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咽喉,反复催吐和服温开水。尽快送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有人较真,我拿鱼胆是为了明目,不吃不就没事了?可是鱼胆有毒,胆汁滴到眼睛里,会导致结膜炎、视力减退,严重的会失明,所以,咱就别拿自个儿身体斗气了。

鱼被营养学家们认为是非常健康的一种肉类,如果拿它跟猪肉、鸡肉相比,鱼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要高,对降低体内胆固醇、预防老年痴呆都有益。从现在的条件上来看,多数的家庭在一个星期内都能吃上鱼。

鱼胆真的有毒吗,临沂鱼胆有毒吗图1

更经济实惠的做法则是,则是买新鲜的鱼自己烹饪,要比外面的鱼健康便宜很多。但你知道鱼身上的部位也不是全都能吃的,尤其是鱼胆地方,很多人还把这个部位当宝贝,认为它能明目解毒,甚至是直接生吞鱼胆。

而这个部位真正的作用是非但没有明目解毒的好处,如果食用多了,还会对肾脏造成伤害,让肾脏出现衰竭。这还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你只是吃了几滴的鱼胆汁液,毒性就非常强,都可以跟过去的砒霜相比了。

鱼胆真的有毒吗,临沂鱼胆有毒吗图2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把毒性祛除,就容易对肝脏跟肾脏造成伤害。如果你是误食的,不管多少剂量,都要及时的催吐,或者是及时去医院做相关的洗胃等处理。

另外,经常吃鱼的人,或者是自己烹饪鱼的人,尤其要注意我们平时经常吃的四大家鱼,还有鲫鱼、青鱼、鲤鱼,这些鱼的鱼胆都不是能够轻易吃的。

在一项实验上还发现,在常见的鱼中,其中鱼胆最毒的就是鲫鱼。爱喝鲫鱼汤的人,也千万不要把鱼胆给一起吃了,这也不是小事情。

鱼胆真的有毒吗,临沂鱼胆有毒吗图3

还有的人想,既然不能生吃鱼胆,那我们把鱼胆做熟了之后,是不是里面的毒素就可以祛除了,就可以享受这种食物了呢?

其实不是,即便你把鱼胆做熟之后,鱼胆的毒素也没有减少。就好比是可以致肝癌的黄曲霉毒素,这些毒素都有着耐高温的特点,简单的烹饪以及各种人工的做法,都不能将其毒素破坏掉。

鱼胆真的有毒吗,临沂鱼胆有毒吗图4

所以,大家也不要理所当然了,把鱼胆去除是最安全的做法。除了鱼胆以外,鱼身上的鱼鳞、鱼鳔是可以吃的,只不过这样的美味也需要大家完全做熟后食用,对身体健康才是有好处的。

鱼胆真的有毒吗,临沂鱼胆有毒吗图5

最后提醒大家,不管你是喜欢吃哪种鱼,家鱼也好深海鱼也好,一是要注意烹饪方式,健康的方法则是蒸、煮、炖,二是烹饪成熟,没有成熟的鱼肉,其中可能有寄生虫、细菌等危险,吃了之后也容易增加食物中毒的发生概率。

鱼胆真的有毒吗,临沂鱼胆有毒吗图6

鱼胆中毒是指进食鱼胆而引起的中毒。导致鱼胆中毒者大多是 淡水养殖的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鲤鱼、鲩鱼、鲮鱼、包头鱼等。鱼胆汁中含有 一种具有极强毒性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即胆汁毒素,不易被乙醇和热破 坏;鲜鱼胆汁中含有胆酸、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后者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影响细胞 呼吸链导致细胞呼吸停止;使钙内流,溶酶体膜稳定性降低,造成细胞损伤。鱼胆汁中 尚有多种过敏物质,如氰氢酸、组胺等。实验研究提示自身氧化性细胞损害可能是鱼胆 中毒致多脏器损伤发生的机制之一。肾为主要排泄器官,临床中毒以肾损害为主。临床 上以消化道症状、肾、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出现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表现特点 潜伏期15分钟~14小时,多数为0.5~3小时。1消化系统症状: 中毒早期主要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呕吐咖啡色液体,排 酱油色稀水便。病后 2~8 天有肝损害征象,如肝大、肝区胀痛、黄疸、肝功能异常等, 持续 1~2 个月。2肾功能损害症状:腰部酸胀疼痛、蛋白尿、血尿、少尿、无尿。急性 肾衰竭是鱼胆中毒最致命的损害,常在发病后 1~4 天出现。3血液系统症状:部分严重 者发生溶血,出现呕血、便血、鼻出血、球结膜及皮下出血。4中毒性心肌病:心动过 速、心力衰竭等,并可发生阿-斯综合征。5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嗜睡、四肢远 端及唇舌麻木、末梢感觉障碍。严重者出现谵妄、抽搐、昏迷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关注“中华医学科普平台”头条号,获取更多专业原创医学科普知识,本条为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102397.html

(0)
上一篇 2023-08-18 14:59
下一篇 2023-08-18 15: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