蝲蝲蛄是农村常见的一种昆虫,夏天晚上支个灯乘凉时就会见到好大一个昆虫飞过来,飞近一看就是蝲蝲蛄。蝲蝲蛄是生活在泥土中的,而且有昼伏夜出的习惯,所以见到蝲蝲蛄一般都是晚上的时候,白天很少遇到。
蝲蝲蛄是害虫吗?
蝲蝲蛄的主要食物是农作物嫩茎,所以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害虫。而且在我国很多地区造成的危害还比较大。平时蝲蝲蛄主要危害的作物有柑橘、桑树、梨等果树,也有杜仲、地黄等中药材,也有槐树、松树、柏树等绿化树木,此外对烟草也有一定的危害。蝲蝲蛄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啃食地下的嫩茎,另一种是在苗床下挖掘隧道,使幼苗根部脱离土壤而死亡。
蝲蝲蛄有哪些功效?
蝲蝲蛄虽然属于害虫,但是确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中医称之为仙姑、石鼠、杜狗、天蝼等,该药材味咸,性寒,无毒或有小毒。具有利水、通便的功效,临床上可用于主治水肿病、大腹水肿、大小便不通、胞衣不下以及牙齿疼痛等。《本经》:”主难产,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现代研究表明蝲蝲蛄的血淋巴中含有多种琉璃氨基酸,其中丙氨酸、结氨酸、组氨酸的含量较高,睾丸中的脯氨酸的含量最高,而天门氨酸、丝氨酸等的含量比较低;尿中也有胱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蝲蝲蛄的炮制:捕捉到蝲蝲蛄后,需要使用沸水烫死,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晒干或焙至黄褐色用。
蝲蝲蛄是昆虫类:
我们这里就叫蝲蝲蛄。有的地区叫它蝼蛄,土狗子。
它在地下挖掘隧道,吃植物的嫩根,隧道浅的在地表就可以看见弯弯曲曲的印迹。所以我们这里也有人叫它窜地龙。菜园子里种植的小葱苗,会被它窜土食根而一片片的枯萎。粮食作物的苗期也最怕它们了。所以它们被归到害虫里面去了。
不过呢,他们大多都生活在潮湿,沙土地区。黄土,黏土,干旱的土地不会有它们的身影。大概是不好挖洞的原因吧。
可是它们也是有药用价值的。
中药名蝼蛄,主治水肿,大便小便不通,胞衣不下牙齿痛……
在我们辽西,小凌河边的土地上,常见它们的影子。还好不是很多,危害不大。农民忽略了它们的危害。反而是地蚕更可怕。
这个家伙还会飞呢。
我也就知道这么多了。
蝲蝲蛄,也称“地老虎”。虽然长相可爱,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害虫,它专咬农作物的嫩根,导致庄稼死亡而大面积减产。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缺吃少穿的岁月,农民伯伯把它恨透了!
那时候,蝲蝲蛄在很多地方泛滥成灾。因为有趋光性,这玩意儿会飞,跑得快,晚上这些家伙经常跑到城里来。
我八九岁时,家里养了几只鸡。那时都是散养,晚上把它们轰进鸡窝,早上再放出来到外面令其自己找食吃,比如菜叶和多种虫子。那年头没有饲料,更没有多余的粮食喂它,因为连人都吃不饱。鸡最爱吃蝲蝲蛄了,我每天晚上到路灯底下捉,一两个小时可捉千只左右。早上把鸡放出来,这些蝲蝲蛄就成了它们美美的一顿早餐!虽然每只鸡吃了大约一二百条蝲蝲蛄,但还是意犹未尽。那时每枚鸡蛋大致五分钱,家里养这几只鸡是为我交学费的。
后来,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其他多种人类活动的影响,蝲蝲蛄成了“稀有动物”,很少见到它的身影了。听说这种昆虫富含蛋白质,已被人们端上了餐桌,因此养殖蝲蝲蛄成了一些人的副业。写到这里,心里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早四十年知道这东西能吃,该有多好,既可解馋,又能充饥!
应该是在电影上看到的,当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时,有人就会说:听蝲蝲蛄叫,就不中庄稼啦!也学会了这句话,但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蝲蝲蛄。后来,听人说就是蝼(我们这里方言读lū)蛄,不怕大家笑话,却不知道蝼蛄会叫,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雄蝼蛄可以发出声音。
蝼蛄肯定是害虫,印象深刻,刚从地里刨出来的红薯、洋姜往往上面出现凹坑,我们这里就叫蝼蛄眼,据说就是蝼蛄咬的。
如果说蝼蛄有什么用途,自己的认知就是喂鸡。小时候,夏天晚饭后,在路灯下玩耍,就随身携带一个小瓶子,用来捕捉灯下的飞蛾、蝼蛄等,捉住后装在小瓶子里,拿回家喂鸡。鸡特别喜欢吃蝼蛄,当将蝼蛄抛给鸡时,几只鸡就会争抢起来。曾听人说起,过去有一种专门偷鸡的人(方言叫鸡扑拉子),就带着一个铜蝼蛄,用绳子拴着,看好猎物后就把铜蝼蛄抛出去。鸡看到蝼蛄就会上前啄食,当鸡快啄到时,就拉动铜蝼蛄,从而将鸡一步步诱骗到人的跟前,趁鸡不备,就能将鸡擒获。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10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