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 37岁的哈尼姑娘李元美,是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癸能村人。小时候,她最喜欢过年、过节,因为能吃到又糯又甜的紫米饭。
距离墨江县城30分钟车程的癸能村,是一个哈尼族村落。这里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墨江紫米”的核心产区。9月23日,癸能村“种·未来—云南墨江高山紫米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基地”立牌。
紫米好吃不好种
“紫米在癸能有400多年的种植史,是代代相传的老品种。2月育秧,3月栽秧,4月移栽,8月、9月收割。我们种紫米,是引山泉水来灌溉。一直以来,插秧、拔草、打谷子,都靠手工。”李元美从小就看着父母种紫米。
图说:豪尼紫米
由于采用传统的种植和耕作方式,癸能村的紫米产量低、人工成本高。亩产高的时候有300多公斤,少的时候则颗粒无收。1亩紫米,产值仅为3000元—3750元。
为保持土壤肥力,紫米收割后,水田要休耕到下一年的栽秧季,加之病虫害多、销售难等原因,村里种紫米的人家越来越少。村委会书记王乾山说,最多的时候,村里的紫米种植面积超过500亩,如今只剩下100多亩。全村700多户里,还在种紫米的只有几十户。
李元美想让孩子和她一样吃紫米饭长大,2005年她开始自己种紫米。2018年10月,她成立墨江豪尼传统紫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有5户村民加入李元美的合作社,7户正准备加入。
传统紫米有了新种法
“老一辈怎么种,我就怎么种。遇到虫害、白穗,一年就白辛苦了。”李元美说,专家、老师就指导她怎么保护种子,什么是绿色防控技术,遇到虫害怎么办。
李元美口中的专家、老师,来自“种·未来—云南墨江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团队。
今年6月,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千禾社区基金会启动“种·未来—云南墨江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通过赋能李元美这样的关键农户,带动癸能村保护墨江高山传统紫米资源和哈尼族传统资源文化,探索以社区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墨江传统紫米社区保护模式以及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图说:合作方及社区代表参与云南墨江高山紫米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基地揭牌
短短3个月,项目团队的科学家、专家多次进村,做田野调查,与合作社的乡亲交流,了解哈尼族的传统农耕文化智慧,也把科学的培育方法和保护技术手把手传授给李元美他们。
为让高山传统紫米可持续发展,项目团队还对癸能高山紫米传统资源培育和保护技术开展科学溯源,制定癸能高山紫米培育技术规程,并在癸能村进行大田试验示范。同时,开展“藏种于民”技术培训,使紫米种植户认识保护高山紫米种质资源与劳作、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更与保护哈尼族文化有重要关联。
“我们希望通过协助合作社取得紫米丰收,鼓励更多村民加入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行动中来。”项目团队专家、省林科院博士周玖璇说,保护社区种质资源的探索应该写在大地上、田野间。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按照哈尼族的传统农耕文化,每年打谷时,李元美他们都会挑选最饱满的紫谷作为种子收藏起来,留作下一年春天播种。
保护种子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中之重。种业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杨松看来,作为培育于癸能高山哈尼族梯田中的传统紫米资源,“墨江紫米”不仅是重要的高山珍稀生物遗传种质资源,也是当地哈尼族传统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食材,是哈尼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
“种·未来—云南墨江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通过鼓励紫米种植户参与,引入技术支撑,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实现农民增收、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多赢。
图说:乡亲们遵循哈尼族传统农耕文化打谷、收割紫米
“‘种·未来’项目是恒生中国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副董事长宋跃升说,在COP15在昆明召开之年,启动“种·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希望能为保护生物遗传资源探索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和行动路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挥力量,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在“种·未来”项目的支持下,李元美他们的紫米正越种越好。为让种得出来的“墨江紫米”也能卖得出去,现在,李元美他们和项目团队正在探索配套怎样的开发规模、商业模式。他们希望让更多人吃到“墨江紫米”,让“墨江紫米”真正活在田野间。
恒生中国供图
责编:莫开井
编审:周晓雪
终审:钱红兵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3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