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学中医从哪里入手?

第一步

学中医自然要读中医书籍,而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如何选择入门读物和有序的阅读,无疑是关系到时间和成效的。

1、中医基础理论

本书是中医理论的总框架,从这本书开始,首先使我们了解中医是如何阐述人体的生理、疾病的发生和对疾病的认识的。书中提到的中医名词、术语将充斥于所有的中医书籍中,故先读懂此书,后来便知其所指。由于中医学充斥着古代的哲学思想,很抽象,而整体观和逻辑性又很强,所以我们读它时仅凭文字直解是不透彻的,而要将它立体化地思维、推演,不仅要达到融会贯通,还要能运用自如。

2、中药类

通过历代的发掘整理,目前的中药已达1 万余种,而现今的一些中药教材基本上还是围绕《神农本草经》略作增加,载药仅在400 味左右,而且功效多系沿袭,这对于从事多科临床诊疗的专业中医来讲是不够用的。另外,因历史条件所限,书中还有对药物的功效认识有误的,或言过其实的,或有其他功效尚未发现的,所以临床应用时还必须参考现代的一些药学专著充实之。对药物的性、味、功用、炮制、用量都必须确实掌握,对其副作用亦须了解,特别是毒性药物。

3、方剂类

方剂学是阐述和研究药物组方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之一。

中医书籍中所载的方剂很多,粗略统计在明代以前就达6万多首,加之后来创新的还有很多。现在的方剂教科书多按照治法、功效分类各取一些代表方剂进行阐述,只选方400 首左右,有的已经很少用或完全不用了,而临床各科还有很多方剂没有选入。因此,初学者可请临床中医师指点取舍。

学习方剂学除了要掌握方剂的基本知识,还要熟记临床常用的方剂和书中未载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前人之方是其治疗经验的总结,有的经历两千余年仍在使用,所以需要花功夫背诵。

4、中医诊断类

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是望、闻、问、切四诊,四诊不可偏废。在望诊中舌诊尤为重要,有“证不辨凭诸脉,脉不辨凭诸舌”之说,说明凭舌诊可在疑似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切诊以切脉让人感到玄而复杂难学,以前一些中医往往以此来炫耀技能,三指一触便滔滔不绝地讲出患者的症状。其实这并非全凭脉诊所获,而是因为有患者或家属的主诉在前,加上诊脉的同时默默施行望、闻,参合而得。古代的脉诊专著因限于历史条件或为音韵之需,多有夸大其作用或失之武断之说。我们不可单一迷信脉诊而废其他,必须四诊合参。

四诊的过程是检查的过程,也是取其病态证据的过程。把四诊所得的证据归纳起来,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患者的病因、病机、病位、性质、病势等,这就是“辨证”。中医治疗是“因证施治”,所以辨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这也是衡量医技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熟练与否则取决于对中医理论的掌握与临床经验。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前人为我们总结了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诸如病因、八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这本是不同时期的医学家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针对不同疾病创造的辨证手段,它们各具特点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今合到一起正好互补不足。在临床诊断中,并非对每一种疾病都用各种方法进行一次评判,而是要按疾病类别有所侧重。

第二步

精研四大经典 

我特别认同倪海厦老师的观点,先学中医之本源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把经典学扎实了,再学温病、时方的中医经典,这样就不会被迷惑。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124440.html

(0)
上一篇 2024-01-29 17:24
下一篇 2024-01-29 17: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