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艺术技巧外,文学创作要追求“三个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深度、生活的广度,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过,在这里,“思想的高度”提法似不太妥当,既有政治性过强之嫌,又未能准确表述出文学创作与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改为“思想的深度”可能会比较妥当,表示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不是外在强加进去的。
艺术技巧是前提,生活是基础,人性是根本,思想是升华。这里的两个“深度”,一个“广度”是对文学创作更高意义上的追求。
一、文学创作要有思想的深度
作家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生活的表面事实看到其背后隐藏的东西,对社会、对人生做深层次的思考,挖掘出事实的深层意义,从而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世界文学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才能成为伟大的作品,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反之,缺乏思想深度的作品是不会有重大意义、重大价值的,因而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甚至只能成为平庸的作品。这从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就很能说明,为什么许多作品除了捕风捉影的虚构,虚无缥缈的描写,技巧的炫耀之外,不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引人深思。
二、文学创作要有人性的深度
“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文学之基础”,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表现人性的,是表现人之常情的。莫言说过:“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价值。”其实,这个观点也不是莫言首次提出,歌德早就发表过同样的观点。只有基于人性的作品才会具有普世价值,具有超越时代、国界、民族和阶层的力量。文学作品挖掘的人性深度愈深,这种力量就愈大,愈能撼人心魄,愈能感染读者。反之,时代性愈强,缺乏人性表现和人性深度的作品,其所表现的特定时代改变了,作品的生命力也就终止了,这在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就有许多突出的例子。
所谓人性的深度,就是要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发现人类灵魂深处的秘密,看到平静的水面之下潜流暗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了解人物表面上的所作所为,那是远远不够的。
三、文学作品要追求生活的广度
这里所说生活的广度,指的是作家观察面要广,视野要宽阔,不拘一隅。你要刻画一个创业成功者的形象,你就不能仅仅只是了解一个创业成功者的经历,而要了解十个甚至几十个创业成功者的经历;你要描写一个地方的特色,你不但要深入细致观察了解这个地方,而且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观察比较这个地方,所谓既“入乎其里”,又“出乎其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远看草色近却无”;你要反映一个事件,你就要把它放在更广阔的生活范围里来审视和考量,然后,才能从共性中发现个性,写出自己笔下独有的“这一个”。只有在共性中发现个性、普遍中发现特殊,才会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而在普遍性中写出了具有独特性的“这一个”,也就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只有视野宽阔,观察广泛,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具有广阔的生活画面,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具有生活的广度,未必具有人性的深度。人性的深度是要依靠作家个人的智慧、人生经验和阅历以及洞察力去发现、去挖掘的。对人性认识的深浅是因人而异的,同处于一个生活圈子里的人,不会人人都一样对人性的了解洞若观火。所以,对人性的洞察力需要长期的学习、培养和训练。
具有生活的广度和人性的深度,也未必就会具有思想深度。同样一个素材,挖掘的深浅不同,表现的思想意义也不同,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思想深度的挖掘因人而异,它与作家个人的思想境界、个性特质、文化素养有关。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图画,而不是现实的照相。它应该给读者提供比现实本身更全面、更鲜明、更令人信服的图景,而这离开了思想的深度、人性的深度、生活的广度,是难以做到的。
是否具有生活的广度,决定了文学作品能否引起读者精神上的共鸣;是否具有人性的深度,决定了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震撼心灵,强烈感染读者的力量;是否具有思想的深度,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决定了文学作品是否有益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向善。三者结合,决定了文学作品是否伟大,是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而这需要作家减少功利主义,关注现实,拥有现实情怀,掌握高超的艺术技巧,在具有生活广度的基础上,深入洞察人性,了解人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生活本身所包含的意义,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创作出有益于时代,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民的伟大作品。
应答 (除了技巧外,文学作品追求三个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深度、生活的广度。你怎么看?)
我认为: 问的猛一看很有道理,但仔细品味一下,且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①什么是思想的高度?②什么是人性的深度?③什么是生活的广度?大家如果看了这三个”度”后,谁能理解出题主说的三个”度”高、深、广是个啥样?是不是人们的文学作品都能俱备有这三个”度”?是不是大家都能知道这三个”度”的标准,然后再去追求它?
人们都想知道”形而上学”是什么?就是个典型的”形而上学”例子!!
古人云: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难道这不是巳经很分明地告诉人们: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社会的现实,人民生活的实践中吗!!
由此看来!所谓的”三个度”也不过是一个”巧立名目,故弄玄虚”的把戏而已!旨在把自己推上一个”至高无尚,惟我独尊”的境地。到头来必然会落一个”玩弄文字游戏,遗臭万年的臭文人“!!!
文学作品的真正作用应是要把人间的真、善、美弘扬! 把那些假、恶、丑彻底地批判并砰击!为开辟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文明而服务。任何抛开这个前提的文学作品,不会算是一个好作品。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shys/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