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疾病背后,都有一段传奇故事。跟药学博士以传奇故事了解疾病真相。
对于脚气病,有人认为是足癣,有人认为是维生素B1缺乏症,还有现代研究认为脚气病属于重金属中毒,腺鼠疫等疾病等。那到底长脚气或者脚气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就听药学博士讲讲中医脚气病的由来。
长脚气,或脚气病,其实是个中医疾病名称
长脚气或脚气病,英文名为“beriberi”,对应于维生素B1缺乏症。
但是说到底,其实脚气病,算是个古老的中医疾病名称。
那是怎么回事呢?
脚气之病,自古就有了,脚气之名,最早出现在大约晋代。
“脚气”作为一个疾病的名字,最早见于晋代大中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治风毒脚弱弊满上气方》里记载的:“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痛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侯也,不即治,转上入腹,便发气,则杀人。治之多用汤酒摩膏,种数既多,不但一剂,今只取单效,用兼灸法。”
看到了吗?
其实到了晋代时期,中医界就对脚气病这个疾病有了非常清晰且成熟的认知,不但能够根据病因病机和疾病特点指出多种治疗方剂,竟然还提出了用灸法进行辅助治疗。
那个时期的人们,不仅能够对于脚气病的症状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还深刻的认识到脚气病可转上入腹( 即脚气冲心) ,从而发生生命危险。
那个时期,人们还可以对发病人群和发病地区的特点,做出了考证,这已经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病学,
再比如北中医学家董汲所著的《脚气治法总要》里就有对脚气之名的如下记载:“汲尝考诸经之疾,其来久矣。在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为缓风。宋齐之后,谓为脚弱。至于大唐,始名脚气。其号虽殊,其实一也。”
看到了吗?大约起源于晋朝,到了大唐开始叫做“脚气”。
到了明朝,大医学家张景岳引用唐代药学家苏敬(曾参与编撰《唐本草》)说过的:“自晋代始有此名”。
我们再来看明末清初的大中医学家张璐(著有《张氏医通》说过的: “晋唐以前名为缓风,古来无脚气名,后以病从脚起,初发因肿满,故名脚气也。”
中医对脚气病病因的认知发展
隋朝的大医学家巢元方在其医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里,对脚气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分类,他把脚气病的论述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脚气疼不仁、痹弱、肿满、上气、心腹胀急及惊悸。
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对于脚气病的病因、病机、病症、治法、治则、调养、预防等都做了系统性的论述。
孙思邈认为脚气病的致病原因,外因主要是外因风毒为主,针对外因风毒的脚气病治疗,以“治脚气顺四时,若春秋二时宜兼补泻; 夏则疾成,专须利汗; 十月以后少用补药。虽小变不越此法”为治疗准则,孙思邈还提出了:“凡脚气之疾,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而殂,故脚气之人,皆不得大补,亦不可大泻,终不得畏虚,故预止汤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也。”
孙思邈后来还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列出了饮食不节的因素对于脚气病的致病影响,孙思邈认为:“夜常醉饱,四体热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
孙思邈还提出了甜瓜可以治疗脚气病的认知,他谈到:“甜瓜: 味甘平滑无毒,主消渴恶疮,鼻口中肉烂痛。扁鹊云: 患脚气虚胀者,不得食之,患永不除。”
看到了吗?
通过孙思邈的话语,似乎我们可以看到早在扁鹊时期,就有了对于脚气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
可惜,以扁鹊之名著述的人很多,在此处,扁鹊之脚气病认知值得怀疑。
我们隔过唐宋金元明朝,直接到清朝。
清代初期,人们将脚气病分为干脚气和湿脚气。
我们列举一个清代大医学家程钟龄在其医学专著《医学心悟》里对脚气病认知的原话吧:“脚气者,脚下肿痛,即痹症之类也。因其痛专在脚,故以脚气名之。其肿者,名湿脚气; 不肿者,名干脚气。湿脚气,水气胜也,槟榔散主之。干脚气,风气胜也,四物汤加牛膝、木瓜主之。”
程钟龄把脚气列为痹症,因为痛专在脚,所以叫脚气。还提出了干湿脚气的判断和治疗方法。湿脚气,槟榔散治疗;干脚气,四物汤加牛膝、木瓜治疗。
到了清朝,西学东渐以后,医学界也开始了应用西医的疾病诊断与西方的研究方法。
如清代四川籍著名医学家唐海宗编纂的《本草问答》里记载:“湿注于脚,则为脚气肿病,西医言脚气病。其尿必酸,知是湿也。”
这个时候,对于脚气病的解读,有了中西医结合的味道。
现代医学对于脚气病的解读
应该说脚气的症状记载和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脚气”很相似,里面毫无疑问的包含着这种病因,但是或许更多的原因却不是维生素B1缺乏所致。
但是,现代中医对于脚气病又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认知。
比如有的中医医生认为,脚气病的发生可能与历史上的炼丹术发展有关,这预示着脚气病与重金属中毒相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符友丰则认为,中医脚气病应相当于腺鼠疫。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彭介寿,认为西医上的痛风应当按照古代中医上的脚气病而论治。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特需门诊专家魏子孝教授,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以肢体麻木为主者参照血痹论治,治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肢凉肿胀疼痛为主者参照湿脚气论治,治以鸡鸣散加减。
但愿以上的解答能给题主的问题一些中肯的参考意见。
脚气是致病性皮肤癣菌感染足部引起的皮肤病。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又分为手癣、体癣、股癣、面癣、甲癣及难辨认癣等。
发病主要与密切接触传染源,如公用拖鞋等。临床通常分为以下几型:
其一为角化过度型,特点是皮肤角化过度,粗糙无汗。冬季可见皲裂。多发于足跟、足跖、足旁。
其二为丘疹鳞屑型,为最常见一型。特点是足部小片状脱屑,一般呈环状分布于边缘。病情严重时可见红斑丘疹,可伴痒感。
其三为水疱型,常位于足跖及足缘,呈群集或散发的小水疱,伴痒。水疱位置深,疱壁不易穿破,水疱干涸后可脱皮。严重时水疱相互融合成大疱,并发细菌感染。
其四为趾间糜烂型,此型一般发于第三、四趾间,表现为趾间浸渍发白,刮出表面白皮后,见红斑糜烂基底。常合并细菌感染继而发生恶臭。严重者可波及全部趾间。
得了脚气,要系统抗真菌治疗,不同类型存在少许差异。合并细菌感染者要联合抗细菌治疗。如不及时治疗,病情蔓延,可并发丹毒、蜂窝织炎、癣菌疹等。
此外,脚气防治关键在于注意个人卫生,防止集体或家庭传染。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shys/1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