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是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抗肿瘤药物是治疗癌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研究人员逐渐发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殖,随后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研究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药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异常信号系统靶点的特异性新一代抗肿瘤药物。新一代抗肿瘤药物的兴起让肿瘤的治疗从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时代跨越到基于基因组测序的精准靶向治疗新时代。
靶向药物治疗,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设计相应的靶向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意选择致癌位点相结合,通过干扰参与癌症生长,发展和传播,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最终实现对不同患者和疾病的精准治疗并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既然靶向治疗是针对明确的致癌位点(也就是通常说的靶点)治疗,那么按照原理,就需要在用药前确定是否存在靶点,因而医学治疗时,在选择靶向治疗之前,会建议患者先做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合适的靶点。有突变的患者,即适合对应的靶向药。所以,靶向治疗也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患者。做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需要精准判断。当患者通过基因检测测出没有突变时,就是治疗没有了目标。是不能盲目使用靶向药物的,这样不仅对病情无益,还有可能加速癌细胞扩散。特别要注意的是,目前也有些癌症,大部分患者是都可以接受靶向治疗,如白血病,大多数患者都有BCR-ABL融合基因,可以使用大众熟知的格列卫Imatinib。另外,国家卫健委就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布了一份《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在这份知道原则里提到有部分靶向药物也是不需要基因检测的。因而,靶向治疗前做基因检测,不是必须的,但目前大部分癌症类型还是建议做基因检测,以尽可能用对最适合的药物,从而治疗受益。
靶向治疗前要经过基因检测。
什么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分子水平上的治疗,也叫“生物导弹”,是使药物专门与肿瘤细胞特异性作用,引起肿瘤细胞死亡的一种治疗方法。就像电影里那种会追踪的导弹一样,一锁定目标就追着目标打。靶向治疗属于精准治疗,特异性高,靶向药主要瞄准肿瘤细胞,不会损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
靶向治疗建议进行基因检测。
靶向药是专门针对有基因突变靶点的药物,肿瘤上有基因突变,靶向药才能特异作用于肿瘤细胞。而如果基因检测肿瘤上没有突变的靶点,靶向药识别不了肿瘤细胞,就无法对肿瘤细胞进行精准打击,疗效自然不好。
像最常见的肺癌,主要做EGFR跟ALK的基因检测,特别是EGFR基因突变。由于EGFR的过度表达,导致正常细胞异常增生并最终发生癌变。之前常用针对EGFR突变靶点的靶向药有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2017年3月后第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正式在我国上市,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一些第一代靶向药耐药而出现T790M突变的,可以明显延长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2018年底美国国籍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是将其纳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优先推荐的一线药。
下图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左上肺可见一肿块,脑里面还有一个转移瘤;经过靶向治疗后原发肿瘤区只剩一条瘢痕,而转移瘤明显缩小。
部分靶向药无需进行基因检测,主要是间接作用肿瘤,像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如贝伐单抗。还有部分是多靶点的,广撒网,比如国产的阿帕替尼。
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
靶向治疗主要适用于有基因突变的晚期肿瘤患者。像最常见的肺癌,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对这部分人治疗效果很好。而如果肿瘤没有突变的靶点就不建议使用,因为这时的靶向治疗更有点像盲目治疗,浪费钱,效果还不如常规化疗。
靶向药通常比较贵,特别是第三代的。所以吃靶向药对经济状况一般的患者来说压力会比较大。但有个好消息,今年4月份起国产肺癌靶向药吉非替尼价格大幅下调,这对符合靶向治疗的患者来说无疑是大大的福音。
我是@影医C浩,欢迎关注了解相关医学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shys/1187.html